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
分享

永遠不會過時的人民公仆精神

文柏鬆

2025年08月15日08:26    來源:學習時報222

2014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蘭考時指出,焦裕祿同志是人民的好公仆,是縣委書記的榜樣,也是全黨的榜樣。親民愛民、艱苦奮斗、科學求實、迎難而上、無私奉獻的焦裕祿精神,過去是、現在是、將來仍然是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永遠不會過時。2015年1月,在同中央黨校第一期縣委書記研修班學員座談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做縣委書記就要做焦裕祿式的縣委書記,始終做到心中有黨、心中有民、心中有責、心中有戒。2020年1月,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總結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中國成立以后,也是因為我們黨有一大批像焦裕祿、谷文昌、楊善洲、張富清這樣的英雄模范率先垂范,才團結帶領人民群眾不斷開創各項事業發展新局面。

焦裕祿精神發軔於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火熱實踐,在同自然災害作斗爭的縣域治理中激起高潮,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童年時期的焦裕祿,以棍棒為筆學習功課,因家庭變故輟學后被日本憲兵隊抓走投入撫順大山坑煤礦,受盡苦難。抗日戰爭勝利后,他在本村加入民兵隊,參加制造石雷武器、探取情報等工作,並積極向黨組織靠攏,於1946年1月順利入黨。1948年2月,焦裕祿受組織抽調從山東博山縣到河南尉氏縣工作。在尉氏、杞縣等地,焦裕祿組織開展土地改革、剿匪反霸、支援淮海戰役和青年團建設等一系列革命工作﹔他智斗土匪頭子黃老三、穩定基層政權﹔他深入調研、對杞縣青年團開展“青年整頓”和土地復查工作,動員青年參加抗美援朝等,養成了“不笑不說話,不叫大娘大爺不說話,不叫哥嫂不說話”的群眾工作方法,也孕育了他親民愛民、艱苦奮斗、迎難而上的作風。1953年6月,為響應黨和國家支援工業的號召,焦裕祿由團鄭州地委被調到洛陽礦山機器廠。“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這句話最早誕生於洛礦的機床邊,他採用解剖麻雀的方法,帶領技術人員,從圖紙、工藝、工具材料等方面,把整台機器的上千個零件一個個進行熟悉,自制離心澆注機,改進了齒輪烘裝方法,試制成功新中國第一台直徑2.5米大型卷揚機,用科學求實精神順利解決了技術難題,成為焦裕祿在工業戰線的一個突出亮點。1962年12月,焦裕祿臨危受命擔任蘭考縣委書記,以“拼上老命大干一場,決心改變蘭考面貌”的誓言,以“綠我涓滴,會它千頃澄碧”的決心,帶領干部群眾開展轟轟烈烈的治“三害”行動,突出體現了他的公仆情懷、求實作風、奮斗精神和道德情操,鑄就了熠熠生輝、歷久彌新的焦裕祿精神。

“心中裝著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懷是焦裕祿精神的本質所在。在尉氏縣,為了解決窮苦孩子上學問題,焦裕祿推倒黃集村的神像辦學堂。在大連起重機器廠,他幫助家庭困難的職工劉振才申請工資、協調工會補助。在蘭考,他雪夜到火車站看望災民、召開現場會,第二天就發出了“雪天九條”的要求。到土山寨村檢查工作時,發現群眾大冬天蹚水過河,焦裕祿撥出專款建橋,群眾稱之為“連心橋”。焦裕祿堅持“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人民立場,錨定人民公仆的角色定位,以造福人民為最大政績,視百姓如父母,感情付諸人民,智慧來自人民,福祉帶給人民,與群眾心相連、情相依,不求名利、不圖報答,在彌留之際提出“埋骨沙丘”的請求,生動彰顯了他至死不渝的公仆本色。

凡事探求就裡、“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的求實作風是焦裕祿精神的靈魂所在。不管是土改工作、工業建設,還是農業建設、縣域治理,焦裕祿都堅持從實際出發的清醒認知、凡事探求就裡的鑽研精神、腳踏實地真抓實干的行動自覺。他總說“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篤信“不蹲下去看不清螞蟻”,通過深入群眾、廣泛調研,精准抓住主要矛盾,摸清災害規律,回應群眾最迫切的期盼。在城關各區區長會議上,焦裕祿指出了在干部中存在“一般號召多,調查研究少﹔一般情況多,具體經驗少﹔領導干部原則講得多,具體辦法少……”等“十多十少”現狀,以及“領導跟不上﹔思想跟不上﹔管理跟不上……”等“五個跟不上”情況,這些情況突出反映了當時干部中存在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頑疾和調研不深、落實不力、擔當不足等問題。突出實事求是、問題導向,這既是對上級負責與對人民負責高度統一,尊重客觀規律與尊重群眾實踐相結合的科學態度,更是蘭考“三害”治理工作迅速打開局面、贏得響應的關鍵和秘訣。

敢於迎難而上、“革命者要在困難面前逞英雄”的奮斗精神是焦裕祿精神的精髓所在。焦裕祿走到哪裡,實干苦干的標杆就樹到哪裡。特殊歷史時期與蘭考“三害”肆虐的困境,淬煉出他堅韌不拔的奮斗品格。他以“敢教日月換新天”的豪情,帶著干部群眾頂狂風、追沙跡,創新性提出“貼膏藥扎針”的治沙良方,讓沙丘漸披綠裝。面對內澇,即便肝病纏身,仍冒雨追洪峰、勘河道,用腳步丈量治理路徑。面對鹽鹼地,他深入田間地頭,拜老農為師,推廣翻淤壓鹼技術,培育出“韓村的精神”等四面紅旗改造典型。

廉潔奉公、“任何時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是焦裕祿精神最鮮明的標識。焦裕祿克個人主義私欲,守黨的規矩,克主觀主義妄為,守法則規矩。知敬畏、存戒懼、守底線,在他身上化作日復一日的行動。他把艱苦朴素的堅守融入生活肌理,穿了多年的中山裝,肘部磨出了洞就補塊補丁,領口洗得發白就換塊襯布。他的小兒子把沒吃完的饅頭扔掉,他嚴厲批評,教其珍惜糧食。面對違紀行為,他高壓震懾。在發現盆窯大隊干部多吃多佔、公然貪污等問題后,他向全縣發出《看盆窯公社部分黨員干部的思想作風惡劣到何種程度》的通報。在廉潔奉公的標尺前,他從不讓私心越線。下鄉調研時總是自帶干糧,群眾送來魚和瓜,他要麼婉拒,要麼按價付錢。對待家人,他也堅持不搞特殊化。妻子徐俊雅到公家食堂打熱水,他說:“我們不拿錢就去取水,就是佔集體的便宜。”焦裕祿嚴守紀律規矩、注重家風建設的鮮明品格和生動做法,對黨員干部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一體推進學查改,推動風腐同查同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借鑒意義。

(作者系河南焦裕祿干部學院黨委副書記、常務副院長)

(責編:劉圓圓、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