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
分享

中華民族不可磨滅的歷史記憶

陳曉萍

2025年09月26日08:27    來源:學習時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2011年3月,習近平同志在參加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河南省代表團審議時指出:“紅旗渠精神是我們黨的性質和宗旨的集中體現,歷久彌新,永遠不會過時。”2019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指出:“焦裕祿精神、紅旗渠精神、大別山精神等都是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2022年10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安陽考察時指出:“紅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脈相承的,是中華民族不可磨滅的歷史記憶,永遠震撼人心。”“紅旗渠精神永在!”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充分肯定了紅旗渠精神的時代價值和永恆魅力,為在新時代進一步傳承和弘揚紅旗渠精神,汲取攻堅克難、團結奮斗的智慧和力量提供了根本遵循。

紅旗渠精神形成於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是在河南省林縣(今林州市)人民修建紅旗渠的社會實踐中孕育產生的。林州位於太行山東麓,晉冀豫三省交界處,這裡曾經是“七山二嶺一分田,土薄石厚,水源奇缺”。據林縣縣志記載:從明正統元年即1436年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514年中林縣曾發生自然災害104次、大旱絕收38次。新中國成立前,全縣550個行政村中,需要翻山越嶺、遠道取水的就有307個村。全縣耕地98萬多畝,而水澆地面積僅1萬多畝,絕大多數耕地只能“靠天收”,群眾過著糠菜半年糧的貧苦生活。1959年林縣再遇大旱,井塘干涸,水庫見底,林縣境內幾乎找不到可用水源。歷史的苦難與現實的窘境逼迫林縣縣委解放思想,向境外尋找水源。經過考察,縣委決定從山西引漳河水進入林縣,即“引漳入林”工程,后來改名為紅旗渠。1960年2月至1969年7月,林縣縣委團結帶領全縣人民,以“誓把河山重安排”的豪邁氣概,在太行山的懸崖峭壁間,逢山鑿洞、遇溝架橋,吃野菜、住山崖,頂酷暑、戰嚴寒,堅持苦干10年,靠著一錘一钎一雙手,削平1250個山頭,鑿通211個隧洞,架設152個渡槽,挖砌土石1515萬立方米,開鑿出長達1500多公裡的“人工天河”——紅旗渠,徹底結束了林縣“十年九旱、水貴如油”的歷史,孕育產生了以“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為基本內涵的紅旗渠精神,享譽全國,名揚海外。周恩來稱贊紅旗渠是新中國的兩個奇跡之一。1974年,國務院副總理鄧小平率團參加聯合國會議,放映的第一部影片是紀錄片《紅旗渠》。1971年至1980年來參觀紅旗渠的外國人士達11300多人,涉及五大洲119個國家和地區。

自力更生是紅旗渠精神的精髓要義,彰顯了人民群眾的歷史主體性和立足本地、依靠自身的內生動力。紅旗渠開工時正值國家三年困難時期,上級雖然同意修建,卻沒有提供足夠的物資和資金支援。面對貧困,是等還是干?林縣人民堅信:“一顆紅心兩隻手,自力更生樣樣有。”他們不等不靠不向國家伸手要,寧願苦干,不願苦熬。沒有道路自己修,沒有工具自己造,沒有材料自己生產。1960年至1966年間,水泥的77%、炸藥的44%、石灰的100%都是林縣人民自己生產和制造的。紅旗渠工程總投資6865.64萬元,國家資助1025.98萬元,佔總投資的14.94%。勤勞智慧的林縣人民面對困難不認命、不服輸,立足本地實際,依靠自己的力量,實現了千年夢想,創造了人間奇跡。

艱苦創業是紅旗渠精神的意志品質,彰顯了人民群眾戰天斗地的英雄氣概和萬眾創新的實干作風。“早上糠、中午湯,晚上天池泡月亮”,這是最困難時期民工伙食的真實寫照,甚至挖野菜、撈河草填肚子。沒有建筑材料蓋工棚,民工們隻好住在山崖裡,冬天是滴水成冰,夏天又是蚊虫肆虐。渠首截流時,修渠民工不顧河水的冰冷刺骨,跳進激流筑起人牆,他們豪邁地說:“天寒,我們心裡熱﹔水猛,我們意志堅。困難就怕英雄漢,誓逼漳河上高山!”當家作主的人民群眾在苦干中迸發出無限的創造力,“明窯堆石燒灰法”、長藤結瓜庫池工程、空運線、土吊車、盆面測量法等凸顯了萬眾創新的智慧。工地上好鋼钎不夠用,他們就把一根好鋼钎截成三段,焊在普通鋼钎上變成三根好鋼钎﹔挖出渠溝裡的石頭用來壘砌渠岸、鋪路等,可謂是物盡其用、用到極致。

團結協作是紅旗渠精神的鮮明特質,彰顯了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和顧全大局的集體主義精神。紅旗渠工程浩大,困難重重,絕不是單打獨斗的產物,而是團結協作創造的奇跡。前方工地上按照受益面積分工負責,但遇到困難,又會調遣各路精兵強將合力攻堅﹔后方各行各業都積極支援前方,比如林縣大眾煤礦清理倉庫,帳篷鐵錘等工具物資不講價錢﹔糧食部門成立工地臨時糧管所保障供給﹔工業系統設立鐵匠爐修理工具,提供汽車自行車廢外胎掌鞋﹔炸藥不夠用,發動后方婦女和老人造土炸藥﹔機動車輛少,運送物料糧食和工具靠人挑、車推、驢馱,通往前方道路上,不分晝夜人來人往。真可謂“千人千雙手,萬人一條心”。山西給予水源支持,平順縣人民也給予極大寬容和支持,林平兩縣因此結下深厚友誼﹔駐軍部隊也給予無私幫助等,凸顯了社會主義中國“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制度優勢。工地上干部與群眾實行“五同”(同吃、同住、同勞動、同學習、同商量),最危險的工作黨員干部帶頭干,糧食補助標准始終是干部低於群眾,群眾發自內心地說:“黨員干部能流汗水,我們就不怕流血水。黨員干部能搬石頭,我們就有決心搬山頭!”

無私奉獻是紅旗渠精神的價值導向,彰顯了共產黨人的使命擔當和人民群眾的守望相助。面對困難和風險,縣委書記楊貴說:“如果建設社會主義總是一帆風順,不需要艱苦奮斗,很容易獲得成功,還要共產黨的縣委干什麼?還要我們這些共產黨人干什麼?”“除險英雄任羊成,閻王殿裡報了名。”面對凌空除險的危險,他說:“我是在黨員大會上舉過拳頭發過誓的,怕死不當共產黨員。”技術員吳祖太,為了林縣人民有水吃,主動放棄城市工作投身山區建設,遭遇塌方而獻身。東姚公社距離紅旗渠渠首最遠,受益最遲,他們卻是一支積極參加修渠的“遠征軍”,有人問他們:“二干渠的水澆不到東姚的地,你們白費那個勁干什麼?”東姚的民工說:“只要能把漳河水引到林縣,即使先澆其他公社的地,咱林縣不也是多為國家打糧食嗎?”這是紅旗渠工地上的普遍風格,詮釋了不計得失、不怕犧牲的無私奉獻精神。

(作者系河南紅旗渠干部學院副院長)

(責編:劉圓圓、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