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力爭為月球研究補上“關鍵拼圖”(邁向“十五五”的創新圖景)

張 樂

2025年10月24日09:0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全面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搶佔科技發展制高點,不斷催生新質生產力。

  ——摘自《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公報》

  

  2024年8月底,在北京接過那3.5克看似微小卻重若千鈞的嫦娥六號月壤樣品時,我觸摸的不僅是來自38萬公裡外的天體物質,更是人類探索宇宙奧秘的永恆夢想。我的心情激動不已。

  剛拿到樣品,我就用手電筒照射玻璃瓶,那些比想象中更為細小的灰黑色月壤粉末,在光束中閃爍著神秘的光芒。我們當天趕回廣州,團隊30多名科研人員早已做好准備、蓄勢待發,大家很快就投入了研究。同事們利用掃描電鏡、離子探針、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等技術,對樣品進行研究分析,取得一系列發現。

  月球二分性——這個困擾科學界數十年的問題,是我們研究的核心問題。月球正面與背面在形貌、成分、月殼厚度和岩漿活動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但這種差異的形成機制尚有爭議。嫦娥六號探測器著陸於月球背面阿波羅盆地南部的一個古火山熔岩區,是人類首次成功開展的月球背面採樣任務,為我們提供了破解月球二分性這一難題的關鍵線索。通過研究這些月壤,我們不僅能夠揭示月球背面的地質歷史,更能完善全月演化框架,為理解類地行星的形成與演化提供重要參考。

  經過兩個多月的攻關研究,第一批研究成果的論文於2024年11月15日在《科學》期刊上發表。我們發現,嫦娥六號著陸區的火山熔岩形成於距今28.3億年前,這一發現証實月球背面同樣存在小於30億年的年輕岩漿活動,月球的深部物質組成可能是形成月球二分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經過一年多的研究,我們還取得了多項重要成果。研究揭示了月球早期撞擊歷史的關鍵信息,特別是確定了阿波羅盆地的形成時間,為研究月球晚期重轟炸提供了關鍵証據﹔在月壤中首次發現了碳質球粒隕石的殘片,這類富含水與有機質的月外物質,為探尋月球表面水的來源提供了新線索。團隊還通過嫦娥六號火山樣品與阿波羅樣品的對比研究,提出了月球深部熱動力新模型……這些成果,不僅深化了對月球地質演化及太陽系早期歷史的認識,也為未來月球資源利用、深空探測任務提供了重要基礎數據和工程參考。

  月球的故事遠未結束,我們的探索還將繼續。

  前不久,我們領取了新一批月壤樣品,將繼續圍繞月球正面與背面差異等關鍵問題開展持續攻關。展望“十五五”,團隊將依托已有技術積累,不斷深化月球樣品研究,力爭在月球演化歷史認知上取得更多新的突破,為推動行星科學發展、深空探測任務作出新的更大貢獻,努力為月球研究補上“關鍵拼圖”。

  (作者為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高級工程師,本報記者姜曉丹採訪整理)

  

  延伸閱讀

  月壤是研究月球的一把“鑰匙”

  月壤是月球表面的細小顆粒,看似平凡,卻是研究月球地質演化、太陽系早期歷史乃至行星科學的一把“鑰匙”。我國嫦娥五號、嫦娥六號任務帶回的月壤樣品,尤其是嫦娥六號首次獲得的月球背面樣品,為科研人員提供了珍貴的研究材料。研究這些月壤樣品,能幫助我們更全面地認識月球的形成與演化過程。

  月壤研究面臨諸多挑戰。首先是樣品量極少且極其珍貴。嫦娥六號僅帶回1935.3克月壤,全國范圍內的科研機構每次可分配數量僅數克到幾十克,且消耗量有嚴格要求。

  此外,因月球環境特殊,對這些月壤樣品的分析不能直接照搬傳統地球樣品的分析方法,需大幅優化研究方法,也對儀器精度和技術積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面對這些難題,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組建了跨學科的專業團隊,由30余名科研工作者組成,共同開展對月壤樣品的研究。團隊在首批樣品研究中取得了豐碩成果,不僅深化了對月球乃至太陽系演化的認知,更為未來小行星和火星樣品的研究奠定了技術基礎。下一步,團隊將基於新獲批的樣品繼續研究,進一步揭開月球的神秘面紗,努力探索更多關於宇宙、月球的奧秘,為建設航天強國增光添彩。

  (本報記者姜曉丹整理)

  《 人民日報 》( 2025年10月24日 07 版)

(責編:任佳暉、任一林)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