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有聲有色講好文化裡的中國故事(邁向“十五五”的文化圖景)

劉凱鵬

2025年10月24日09:0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數據來源:文化和旅游部

  要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力繁榮文化事業,加快發展文化產業,提升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

  ——摘自《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公報》

  

  每天清晨,當我來到“隻有河南·戲劇幻城”上班,看到陽光洒在那100畝高粱地上,心裡就無比踏實。

  沿著高粱地向前,一面夯土牆映入眼帘。牆面由黃土壘成,長328米、高約15米,很是壯觀。有游客來參觀時感嘆:“這厚重感,似乎是文化的重量。”

  這座全景式沉浸戲劇主題公園於2021年6月開業,4年多來接待游客約5000萬人次,致力於為大家奉上一場場穿越時光的文化盛宴。這裡以黃河文明為創作根基,擁有21個大小不一的劇場、近千名演員,分為三大主劇和18個小劇,劇目總時長800分鐘。

  “守住這口吃的,就是守住咱李家村的根啊!”在李家村劇場,老村長的吶喊震耳欲聾。李家村劇場是“隻有河南·戲劇幻城”的主要劇場之一。逼真實景、動態舞台讓觀眾和演員沉浸其中,共同回到那段艱難歲月。每次看時,我都忍不住和觀眾一同感慨,和他們一樣涌出熱淚。我明白,這戲演到人們心坎裡了,激勵大家更加珍惜當下、努力奮斗,創造美好生活。

  為了讓觀眾沉浸式觀戲,我們費了很多心思。比如,應用多媒體技術、虛擬現實技術、增強現實技術等科技手段,打破演員、觀眾和舞台之間的界限。全息投影投出的麥浪在演員腳下起伏,配合震撼的音效,為觀眾帶來了更好的體驗。

  河南數千年的歷史文化,有無數值得被發現、被記錄、被呈現的時刻。我們積極運用數字技術,營造出精美場景,將其作為展示河南文化的重要手段,讓觀眾在短時間內領略這片土地的魅力。

  這幾年,我們把這首文化與科技融合的協奏曲演奏得有聲有色。就拿今年國慶、中秋假期來說,“隻有河南·戲劇幻城”總觀劇人次達105萬,劇場所在的鄭州市中牟新區接待游客超306萬人次,創下假期旅游人數的新高。這說明,以劇場為代表的文化產業正成為推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勁動力。

  長期在文化產業一線工作,我也感受到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比如,中牟新區出台了相關政策,支持景區數字化升級,推動創建國家5A級旅游景區,並通過“政府搭台、企業唱戲”的模式,引導科技企業與景區合作,推動沉浸式技術應用。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對於我而言,挖掘“隻有河南·戲劇幻城”的更多可能性,找到河南文化的更多打開方式,是印刻在心底的追求。展望“十五五”,我們要進一步加大文化與科技的融合力度,植根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順應信息技術發展潮流,持之以恆地干下去,用心用情講好河南故事、講好中國故事。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文化新業態會越來越多,也會讓更多老百姓共享文化發展成果。

  (作者為河南鄭州“隻有河南·戲劇幻城”品牌部負責人,本報記者方敏採訪整理)

  

  延伸閱讀

  文化產業發展邁上新台階

  “十四五”時期,我國文化產業發展邁上新台階,在服務國家重大戰略、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文化市場經營主體不斷壯大,對國民經濟發展的貢獻率進一步提升。文化產業資產總量穩步增長,營收規模持續擴大,盈利能力有效提升。2024年,文化產業實現營業收入19.14萬億元,比2020年增長37.7%﹔規上文化企業7.8萬家,比2020年增加1.3萬家。

  文化產業結構布局持續優化。傳統文化業態轉型升級,新型文化業態加快發展,數字文化精品持續涌現,優秀文創產品爆款不斷……2024年,在規上文化企業中,文化新業態行業實現營業收入達到5.9萬億元,佔整個文化產業比重超過40%。

  演藝經濟、夜間經濟、票根經濟……“十四五”時期,文化產業領域的系列消費促進活動和惠民措施取得良好成效,有效延伸了消費鏈條。據不完全統計,2024年,各地共舉辦相關惠民活動21萬場次,發放消費券等惠民補貼23億元,帶動消費超1400億元。

  展望“十五五”,文化創意、科技創新、產業融合將進一步激發增長活力,持續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精神文化需求。

  (本報記者盧濤整理)

  《 人民日報 》( 2025年10月24日 07 版)

(責編:任佳暉、任一林)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